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知识网络传播的初步实践与今后设想

首页 >> 中国网络传播网文章管理系统 >> 网络营销与观察 >> 正文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知识网络传播的初步实践与今后设想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王均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博士 副研究员 王均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

  引言

  在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世纪的新阶段,国家领导人强调北京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同时,注意保护古都风貌”的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主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市政府开始提出要改变城市保护完全由政府包揽一切的旧有观念,在近期的若干保护与改造实践中都主动强调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市政府广泛听取侯仁之教授等专家的意见,寻求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历史名城保护之间的有机平衡。目前,以纸张、电话、会议等传播形式已经难以有效地在政府、专家、市民、经营业主之间维持信息交流,而网络化的科学普及就是适应当前形势与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必然产物。从综合性的“首都之窗”到具体化的文化网、旅游网,事实上都在发挥着向世界介绍北京、让市民了解北京的功能。本文认为,在介绍北京的若干途径中,“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是一个很好的科普视角,值得深入实践。

  一、科普题材的特色

  历史地理学在我国是源远流长、同时又被近现代学者赋予新意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定位在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演化过程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地理现象,因此成为传播地理科学知识、揭示城市与区域特征的主要知识载体。具体到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就是认识城市兴起、迁移与发展,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非常适合作为科普活动的内容选题。学术前辈的《步芳集》、《燕园问学集》、《奋蹄集》等著作文笔优美,成为集科学性、历史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经典文献,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进入信息时代后依然是科普作品的参照。

  由于常规科研发现大多以图书期刊等硬拷贝为传播载体,社会发行量相对有限。学者业绩获得社会承认的主要途径还是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即使在通过光盘中心、网络中心的数字传播,知识依旧停留在学术交流范畴,不能有效地进入社会知识公共交流的境界。目前在“中华文化信息网”、“首都之窗”等知名网站上都设置了有关北京史、文物、旅游等栏目,主要是点对点的实物介绍和照片浏览,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个人的初步实践

  笔者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及演变过程研究”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近现代地形图研究与数字化处理”科研工作的同时,自2000年2月自办学术网站:http://www.casm.ac.cn/~wangjun/。由于业务岗位和经费来源的原因,内容定位主要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动态交流、近现代北京城市研究进展及近现代地形图的研究和复制处理等方面,涉及到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内容。从与读者交流的经验来看,得到关注的话题主要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改造、西部环境变迁与环境整治问题、北京城市史的入门文献、“中关村”地名由来、古旧地图的复制、寻访新书、了解专家等等。笔者尽可能收集整理资料,直接答复读者或介绍知识线索,为传播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知识发挥了一定作用。在网站维护过程中,得到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市社科联、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学研究所、中华文化信息网等机构的信息支持。

  三、科普内容设计

  从“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水平”的目标来定位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和北京城市史的科普宣传内容,笔者设想至少应包括以下框架性要素:

  城市起源、迁移、发展、改造的主要知识。在这方面,《北京历史地图集》和《北京城市历史地理集》等经典著作已经是很好的信息资源。

  北京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知识。在这方面,《北京通史》、《北京历史丛书》、《图说北京史》等著作也提供了全面的内容。

  北京史地经典文献,包括古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文章:无
·下一篇文章:网络:传播的“终结”


  相关新闻

·政府网络传播策略的内外属性

余建祥

 

·木桶理论与企业网络传播策略

余建祥

 

·Google的由来与历史

佚名

 

·历史网页回放工具

佚名

 

·刘峰和他的“第九城市”

佚名

 

·网络传播特点刍议

蒋海斐

 

·潜意识与网络传播

黄小琴

 

·试论入世后中国网络传播的新态势

佚名

 

·搜索引擎发展历史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