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看网络社区精神归属感

首页 >> 中国网络传播网文章管理系统 >> 网络营销与观察 >> 正文

从人格结构看网络社区精神归属感

来源:中国网络传播网   文章作者:陆红梅


      内容提要: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为人们的生存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社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结合网络社区隐匿性、非地域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来分析网络社区居民在“自我”和“超我”的作用下,在网络社区中释放“本我”,从而使网络社区“居民”获得精神归属感。

关键词: 网络社区,人格结构,精神归属

 

网络社区的非地域性特征,使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精神交往层面的研究上,由于网络社区成员身份的隐匿性特征,能够使网络社区居民的“本我”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在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寻找到精神归属感。

 

一、              人格结构与精神归属障碍

 

弗洛伊德在 1923 年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提出了一个包括“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模式。他把本我看成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即新生婴儿出生时具有的初始系统。自我是婴儿出生后与环境接触时开始发展的。超我是人的道德方面,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将社会的道德价值和标准传给儿童时发展起来的。三者奉行不同的原则,简言之,本我,奉行快乐原则;自我,奉行现实原则;超我,奉行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后来西方人格结构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后来的勒温的人格结构理论、德国的人格分层理论、凯利的人格建构理论都是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人类本能存在的地方,它是一种心理能量,驱动人类的活动。“这种心理能量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即在某一段时间中只具有一定数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看作一个能量系统,而本我的能量在任何时间都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分配。“三我”既统一又斗争,自我则在冲突和斗争中进行调节,从而使“三我”达到新的平衡。本我奉行快乐原则,包含寻求解脱的任何一种方式所带来的快感,如痛苦的排解,饥饿感或紧张的消除等。然而,社会中的人由于受到现实和道德的种种约束,人的本我能量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和限制,能量分配长期的倾斜,不仅对于人格结构的发展不利,而且容易导致社会成员情绪低落、精神无家可归的感觉,姑且在此将它称为精神归属障碍。精神归属障碍的后果是消极厌世,性格孤僻或行为怪异,从而很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现实世界的缺陷,网络社区给社会成员一个本我能量释放的新空间。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说到底是群居性的动物,在群体中总是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同,以达到内心的满足。在网络社区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虚拟社区,以隐匿的身份进入,与他者进行交流,并惊喜于有如此众多与自己相似的人群,认同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释放在现实世界中难以释放的本我能量。本文着重讨论的就是本我能量在网络社区中的释放以及自我和超我在其间发挥的作用。

 

二、              在网络社区中“释放”本我,寻找精神归属

 

1、“镜中我”与“哈哈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者库利曾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镜中我”理论,即“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在这里,我试着提出一个“哈哈镜中我”的说法。哈哈镜的特征就是将人的某些特征夸大,某些特征缩小。网络社区中成员的隐匿性身份,能够将个体的某些特征夸大、突出,将人性中最真实、最本质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将某些特征缩小,甚至于看不见,就好像人们在哈哈镜中的形象。

夸大和突出的部分,即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年龄、职业、身份、阶层、党派,甚至兴趣、爱好、信仰等心理特征的人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文化群”。“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群体,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爱好和行为习惯是其构成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网络社区中也是如此,从网络社区的“游民”变成“居民”,就是在其间发现具有诸多共同点的人群的结果。

在网络社区中寻找到这样的一个群体,就为本我的释放提供了一个场所。网络社区“居民”愿意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不愉快,探讨在现实生活社区中无法与实实在在的人探讨的问题……

2、在本我释放中寻找精神归属

进入网络社区,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通过互动与具有许多共同点的人进行交流,释放“本我”的心理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本我就像一个对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无所知的初生婴儿,没有“对”与“错”,只是在寻求一种满足,寻求一种快乐的本我。这种人际互动模式已经超越了血缘、地缘的概念,直接以感情为取向,而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网络社区的这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真实的传统社区相比所具有的特性。首先是它的无地域性。网络社区不似传统社区,人们可以和任何地方的人进行交流,甚至如果懂得别国的语言,在一定程序的支持下还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人交流,从而打破了传统社区的地域限制。其次是它的非权威性。即在网络社区里,人人都是平等的,这里讨论的平等性是建立在身份隐匿的基础上,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相沟通,而不涉及网络中的性别话语霸权方面的讨论。在网络社区中,已经隐匿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角色,而把所有这一网络社区居民放在了同等位置上。这种非直接的交流形式,成就了人们的情感宣泄。在倾诉、宣泄的过程中,通过认同、转移等的心理机制,真正奉行快乐的原则,人的精神找到了一个居所。再次是它的互动性。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人们在传统媒体下参与度相当低,除了偶尔的反馈,基本上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网络则不然,它给了人们参与的机会,人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完成人——机——人的互动。

与具有许多相似性的人们进行交流,释放本我的能量,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很多专家警告说网络的隐匿性等诸多特征,以及网络社区法律和道德的缺乏,使得人们在网上的言语行为超出了道德约束的范围,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在这里我想表明我的看法,那就是由于人格结构中有自我和超我的存在,对本我的释放将是一个最大的约束,这一点与本我释放的“无意识”并不矛盾。本文将在下面的论述中阐明。

3、自我的现实性与控制作用

然而,本我、自我、超我是一个人格结构的连续体。“本我”释放的时候,我们会想出最佳方式与物理或社会环境打交道,这就是“自我”的功能。“自我”即是本能需求的释放者和控制者。在这里举个例子来解释自我的功能对本我的影响。

以新生婴儿与饥饿关系为例。在给婴儿喂食时,婴儿接触到食物。在这个行为的重复过程中,不断强化了食物和消除饥饿之间的关系,并使婴儿在头脑中存储了食物形象的记忆。因此,当饥饿发生的时候,“本我”就进入了初级的过程,即希望通过在头脑中搜索到的食物形象来取得满足,消除由饥饿带来的紧张。初级过程虽然活跃,但是形象不能吃、喝,因此,个体必须与现实世界真正接触,现实世界中的东西与头脑中的形象是有联系的,接触现实世界,能够满足本能的需求,获得真正的食物,达到真正的满足,这一接触就会导致个性第二个重要系统的形成:自我。如果说本我是完全主观的,那么自我就代表人走向客观的一面,将渴望得到的东西与实际可得的东西进行区分。所以说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当本我能量释放遇到很大压力时,本我本能的部分“原始”能量就投进了自我的功能。自我的功能表现为:一是自我在现实环境中寻找消除本我压力的方式,二是控制本我的冲动,找到充足的、合理的、合适的释放方式。

在网络社区中释放本我,可以说是自我在现实环境找到的一种释放本能的方式。现代社会的强大节奏感,使人们精神疲倦,机械化的学习和工作过后,身体的疲惫、心理的压力、心灵的孤寂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现代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给人们的互动设置了一道道障碍,人们变得愈加封闭,无法感受到传统意义上社区的归属感和家园意识。然而,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要以群居的方式生活,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在社会交往中认识他人,反观自己,寻找自尊和认同,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这样的压力长期得不到消解,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情况,人格结构得不到合理发展。网络社区的出现,让人们重新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找到了一个互动的地带。在网络社区里,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们感受他人的思想经历,感受他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交流中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社区归属感危机在逐渐减轻,精神归属感的障碍在互动中逐渐消除。总而言之,自我将心理能量“依附”在网络社区上,所带来的结果是“本我”能量找到了一个新的释放渠道。

4、超我的道德约束作用

本我、自我、超我是一个连续体。在本我释放能量时,还受到道德思考的影响,做出价值判断,这就是超我的功能。超我是自我的特别代表,弗洛伊德曾用“理想自我”一词来指超我有关个体理想的内部标准那一部分。

在网络社区中超我的功能就是对网络社区受众素质的要求。尽管网络社区是一个虚拟地带,但是作为受众——网络社区居民,仍然受到道德的约束,这种道德的约束与我在上文提到的本我释放的“无意识”不矛盾。因为,网络社区中的“游民”或“居民”,尽管是在虚拟的社区中,但作为个体,仍然是一个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遵循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规则,因此与“本我”的释放不矛盾。因为释放“本我”的人并不象初生婴儿那样纯粹,而是一个已经受到社会各种规范影响的人,内心已经形成一套社会准则。释放“本我”,也是他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需要。尽管在网络社区中人们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但超我却客观的存在着。超我就像人内心的司法系统,被称为良心。“良心常常是思想和意图以及行动的严厉的不妥协的内心法官。它观察、命令自我,并以惩罚如内疚来威胁自我。”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文章:潜意识与网络传播
·下一篇文章:网络传播特点刍议


  相关新闻

·商业网络社区的规划与管理 

佚名

 

·网络社区论坛即将成为互联网下一热点

佚名